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历代石刻浩繁香萃,资源十分丰富。很多年来,资源一直处于散落、荒弃状态,未能有效保护和利用。三晋文化研究会发起编纂的《三晋石刻大全》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,是有史以来对山西境内所有石刻遗存进行全面整理的大型丛书,是一项具有存史和抢救双重性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,在区域范围和收录整理规模上,堪称空前。丛书原则上规划为山西省每县(市、区)一卷,它收录了全省范围内从北魏至当代的全部石刻,收罗之全,史无前例。目前,我馆收藏了大同市、太原市、长治市等地区卷及县卷共89册。
本期为大家推荐《三晋石刻大全·晋城市泽州县卷(上)》。泽州县地处山西东南部,为山西通向中州的要冲。泽州石刻遍布全县,存世在两千通以上,也就是说每平方千米的面积上就有一块石刻。所收石刻形制繁多,内容不一,品类纷呈,应有尽有。有历史事件记载碑、建筑修缮纪念碑、灾凶警示碑、律令示禁碑、圣谕圣旨碑、民俗风习碑、民间契约碑、教育科举碑、宗教记事碑、佛教造像碑、经文石刻碑、人物神道碑、名贤功德碑、烈士纪念碑,还有各种题名、题记、匾联、诗文、书法以及墓表、墓志铭等等。可谓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其内容涉及到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教育、科技、宗教、民俗、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,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泽州、研究泽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实物资料。
展开剩余76%· 现存石刻 ·
宗教文化,是泽州地区的一大特色。泽州古代三里一寺,五里一庙,几乎村村有寺,村村有庙,现在仍保留了一大批寺庙,可见旧时宗教之兴盛。泽州现存石刻亦以宗教为多。
崇寿寺,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西郜村东端。始建于北魏,是佛教传入我国的第19座寺庙,第一座建于乡村的寺庙,是晋城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。寺内古建筑精美,尤以北魏造像碑一通,唐代的两座经幢最为珍贵。
● 经幢造像类
崇寿寺经幢
【简介】
唐天宝七年至十五年(748-756)勒石。《山西通志》著录。现存巴公镇西郜村崇寿寺。幢八面形,高400厘米。八面镌有文字,但漫漶不清。保存完好。
●记事类
祟寿寺宋碑
【简介】
北宋天圣十年(1032)四月三日勒石。现存巴公镇西郜村崇寿寺。碑方形,高32、宽33厘米。碑文记述崇寿寺修建装绘佛殿经过。全文约250字,楷体竖书,共15行,行19字。碑上方正中浮雕佛像一尊。保存完好。
● 摩崖题刻类
山里泉三国曹魏正始五年(244)镌刻石壁碑,是泽州最早的石刻,距今一千七百多年。该碑翔实记载了三国曹魏时期,上党交通官率工程兵千余人,兴建从山西通往河南曲阳(今济源市西)的一条通道。碑文所记“高一丈八尺,宽九尺,长二丈”的“石门”,是三晋有史以来修建最早的隧道,比汉明帝永平六年(63)建成的七盘山隧道高出0.74米。该石刻对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建设弥足珍贵。
山里泉摩崖题刻
【简介】
魏正始五年(244)勒石,现存山里泉风景旅游区。长方形,隶体竖书,正9行,共95字。记载开凿石门经过。保存完好。
·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·
立碑题铭,镌石纪事,以昭示后人,向为古今所重视。这些“立此存照”的石刻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。它对于我们以史为鉴,古为今用,服务当代,有着重要意义,洋洋大观的泽州石刻,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,我们热切希望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珍爱石刻,呵护灵魂,全力保护好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推文:魏洁琼
部门:采编部
排版:康一凡
校对:高中丽
审核:吕 鑫
发布于:北京市汇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